Back

几件事 | 还是得做海上的幽灵

《末路狂花》

/美国/公路

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……!
看名字我以为会是:德克萨斯和拉普兰德带着枪、酒和仇家的血债,在月色下狂笑逃亡的那种故事。

实际是:女侍应生路易丝约好闺蜜塞尔玛好出门旅行。面对暴躁自大的丈夫,塞尔玛还是没能说出申请,选择留下纸条直接溜走。
塞尔玛是个……笨蛋美人hhhh,凡事不太挂心,解决问题不积极,基本在仰赖路易丝。但她拥有极其强大的情感引擎,在后半程中渐渐发力。当她握住方向盘后,剧情也渐渐地未知兴奋、嚣张激昂、混沌浪漫。我其实挺喜欢她的部分,有一点像绷紧的弦一朝解放,一路上她扔下了家庭责任、女性规训、夫妻关系,甚至开始试探法律。她的目的不在反抗只是想找乐子,却又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反抗。
至于路易丝,我觉得一个冷静型的姑娘在闺蜜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,在自己慌张失措时也不放弃不抱怨,真的很强大。即使塞尔玛再一再二地不靠谱,她也几乎没有责怪过塞尔玛。她们吵架从不过分,矛盾及时翻篇,不管怎样永远给予彼此支持。好温暖。

电影里有四个男人,笨蛋丈夫,“忠犬”男友,警官,花言巧语的骗子。我比较在意男友。
路易丝打电话向男友寻求帮助,言语坦诚却克制,只提到希望他把一笔数量等同于她全部积蓄的借款汇到附近的银行。而当路易丝如男友电话答复的那样,带着暗号走到柜台,工作人员不明所以而她一旁的男性拉下了身前的报纸——吉米竟然亲自来找他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喊他忠犬男友。大老远跑来送钱,看电影的我们都觉得他人还挺好。直到他和路易丝在酒馆房间发生矛盾,他噼里啪啦地进行了一次迅速的桌面清理,我和小伙伴们都震惊了……

事实上直到结尾,除了那一刻的情绪失控,吉米没有其他可以让人批评的地方。甚至跑来送钱求婚乍一看多浪漫。但正是只有这一点才让我觉得非常可怕。路易丝在这段男女关系中表现的疏离感是值得赞扬的,可以看到他们之间,路易丝相对来说是更从容的一方。她不交付自己,她是被追逐的那个,她是对面不安定感的来源。在我的不负责任的延伸想象里,正因为没有完全得到,吉米才会是现在的“忠犬”男友。当路易丝太“不给面子”他接受不了,他就没办法很好地掩盖自己的狂躁。我觉得吉米会是那种故作深情铺张浪漫感动自己的男人,也会是那种求而不得恼羞成怒的男人,总之是危险的男人。

还有点值得注意的是警察,他对两位女主角的偏袒令我们十分意外。只是,当他站在女性立场为女性的苦难愤怒发言,塔塔:“他怎么可以说这种话,他有什么资格讲这种话!”
是的,太轻浮了。
发声不应该由男性来做,这像是一种叙事权利的被剥夺(可能说得有点重,何况这个警察并没有相关的经历作为铺垫,这个角色还不如删了(不是

总体讲是好棒的电影,笑点自然,即使是跑路的片子也拍得没那么沉重也不煽情。影片中有许多带歌词的bgm(或者区别于纯音乐的歌有什么术语吗)都好好听。
还有一些我喜欢的部分:

  • 结尾!!!!
  • 酒吧的女侍应生几乎是无条件地为两位女主角讲话。
  • 塞尔玛一夜情后第二天的表情太可爱了。
  • 路易丝知道了这件事第一反应:你终于体会到性的美好了——这是真的闺蜜啊!!!

《鹳鸟踟躇》

/希腊

听说安哲拍的也是诗电影,很想看。看完之后很感动。尽管好些看不懂,但安哲起码没有放弃讲一个完整的故事,淡化叙事和放弃叙事(塔可夫斯基我就是在讲您!)是根本的不同!

第一个把我拎起来的镜头是吊车那幕,昏暗无云灰白的天空,吊了个人,这一幕本身就挺震撼。吊车把他放下来,一群人欢呼着拥上去像某种神秘的仪式,我不明所以但视线忍不住追随。

安哲好喜欢用长镜头。他的长镜头很特别。
他的故事冷到从里到外,以低饱和度色调为主,天气半阴不晴,人物多深色衣着,场景内饰极其简约,甚至交流都是沉闷多于安静,距离多于言语。这样的质感导致观看——变成了观看。看别的电影可以接收到信号,这是一部创作后的作品,这是导演的表达。但安哲的故事很多就像是把世界当成一块大蛋糕,切开喊我去看看这面,只是喊我看看而已。他当然创造了,这蛋糕就是他做的啊,只是作品的表象像是朴素洁净未作加工的样子。而长镜头是我找到的唯一在明面上的创作痕迹。

他在用长镜头引导观者的视线,也有少部分是在展示角色当前的视线。他的长镜头更多的在,聚焦。他要我去看他想看的地方。他的长镜头里有许多环,其实看着有点晕。但实际操纵起来很有故事美感。
比如亚历山大在宴会上见到政治家的妻子,两人披着大衣走出门外,走进风雪。两人绕着屋子转了一周,他聊起政治家,而妻子显然不愿多谈,像是“冷透了”,又走进了室内人群与灯光。这里的心情表现真的很有心路历程的感觉,对情绪的传递近乎直观。
比如亚历山大与少女视线的交错。先是少女执着地看。厅内人群绕了几遭舞,固定机位前,肩膀遮住了少女,又放出了少女,她还在看。肩膀遮住了沉默的亚历山大,又放开了亚历山大,他发现了。
这段场景不发一言,只有固执的望。越是慢越见坚持,而这些配角转得我越心痒。镜头跟着亚历山大起身,绕着厅内环了半圈,朝着门口去——亚历山大回头,镜头移动,少女仍然定定地看着。这是最后一次卖我关子了,我放下心来。他既然回头了,那一定要发生些什么了。

他还比较特别的一点是音效或者音乐的运用。在他用长镜头聚焦到一个人身上时,他多次地放大了这个人踩过积雪咯吱的声音,或者高跟鞋哒哒的声音。我又被强调了一次我或者主角在观察着什么的事实。
也有很多次用人声掩埋人声,我看到他们在对话,但我只听到嘈杂。

我很喜欢那次不明所以的演奏。
噢这也是一段长镜头。明明兴起在政治家妻子转着酒杯无声地哼歌,她在跟唱一旁亚历山大几个同事的演唱。亚历山大过来,很难想象他这样沉闷的人在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里跟同事一起唱歌。后来他们聊天,转了半周的镜头定回他们聚集的桌子上。唱着唱着,歌声消失,亚历山大把眼镜丢在桌子上,和边境军官对坐,是个很愁苦的对坐。那一瞬间的安静我看不懂但真的好难忘。
最经典的河边婚礼更是。围观群众里有一位抱着手风琴却没有演奏,这场婚礼被鸟声与河水潺潺绝对地主导。

其实还有很多镜头我特别喜欢但我不知道怎么说。

  • 军官与亚历山大循声钻过丛木,被音乐迷惑,我以为展开的画面是少女篝火与舞蹈。结果是一个做走私的男人接住了河对岸送来的浮在排木上的录音机。
  • 老人在路灯下环抱自己。
  • 伴着诗的念白,老人(好像和上面不是一个老人)伸手进河里。
  • 婚礼,婚礼,婚礼……我无法形容这场婚礼。
  • 终幕……无法形容+1。

《Coexistence is boredom》

/同人/《死亡笔记》售后

这部同人很好地解决了我看死亡笔记的痛苦与不顺!

死亡笔记的叙事也更像是棋局而非是辩论,没有过多展示二人的道德观点。
L有时候挑衅法律或者罔顾人命的方案,到底是为了诈月还是所想确实如此,在月视角下我并不能完全确定。我也好奇L在基拉事件中,好胜心与正义感哪个更驱使他投入。
而月,虽然是他的主视角,但剧情的处理其实在把月进一步分割切片而难以描摹。失忆的月,几乎就是一位完美纯洁的警察,他没有半点曾经或者往后邪恶的影子。即使如此,直到L生前,这样的处理模糊但并不是不能解释。月本来就是自诩正义,失忆只是因为死亡笔记道具的缺失没能有实践正义的机会。让我彻底接不上的是后四分之一,月的逼格BOOM,没了。月丢掉了准则,纯粹地享受起了作为神的乐趣,而结局正好剥下角色最后的虚假的神性——实在太不堪了我甚至比月还崩溃。月当然是可以被权力腐化的,但我看不到脉络啊,没有过程啊,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……

CIB的作者提供的答案恰好跟我原来的思路相反:即使是个行为怪异的侦探,但L才是两者之间更接近人,拥有人的感情的那个。夜神月才是那个常理难以度之的漂亮恶魔。
她写得顺畅自然又细密,我接受这样的答案,一下子全都合理了!

接续了月重新取回记忆后,L认识到死神存在的剧情,使用一本国外出现的死亡笔记展开了IF线。两个人有“好好地”对决,“好好地”处理问题,最后好好地活下来了。
我好欣慰。
这部同人蛮符合人设,在接续原作的程度上完成得相当好,恋情都谈得很有彼此风格。作者并不避讳L和月的坏毛病甚至写得很可爱。他们仍然针锋相对却又不可或缺,夜神月仍然是高傲的、好胜的、极具魅力的混蛋。行文间的吐槽与笑料也很足,他们仍然经常幼稚任性,令人忍俊不禁。甚至三人组的日常桥段都如此地符合原著画风。(对待每个角色都很友爱的同人太太真好!

这就是很棒的同人吧,我看到了他们在其他更多情境下的心情、应对与生活。
另:翻译太太也很厉害,原作是英文,阅读中却经常感受到日本译作的语感。

走马观花,过度出行

地质博物馆

陪同我妹。游玩时间:交通时间 = 3:1。
周末15:30-16:30不是好时段,遍地小孩。偶尔穿过小孩拿到设备的临时使用权,界面像上个世纪的,怎么还用这么糟糕难看的配色和字体啊。摁了五个有两个有反应,算了算了。

我俩都不怎么关心历史和石头,于是大字不看只循着感兴趣的展品绕。
比较喜欢宝石馆和史前生物馆。一听名字也知道,宝石肯定是最漂亮的那个馆嘛,很多漂亮石头。
有一处地板亮起一截彩虹,两小哥在找这是哪里投出来的。最后发现贴宝石名字的牌子是三棱镜。

史前生物馆有许多化石。看起来很像社畜回家不管不顾地把身体在石头上一撂hhhh 有只蛙撂得尤其像凶杀现场。还有一具(没去看到底是什么)象的牙,是弯曲的,侧身看像德国结,我妹说它在比心。

顶层是红色展览,太红了我们干脆标题也不看了。但地板很有趣,在下面放了沙做了地图最后盖上玻璃,我和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踩。这种创意应该推广进其他地质或者历史馆啊!

刺鱼书店

鹳鸟踟躇开演前在附近蹭时间的地方。游玩时间:交通时间 = 1:1。
地方很小,选书比较特别(指不仅很少见主流热门书,我认识的书名和人名都没几个……
柜台区挂了一句英文,翻过来可能是,除了饮料我们别无选择。

可借阅区的书,用一种特别的纸包过,透明的,比较硬的材质,灯光下能看到方格套菱形格的图案。我特别想问问是用什么包的,好贴书身。连看了两个书架还以为是偶尔几本书特别的装帧,第三个书架才猛地觉得不对劲,拉了封面背面看:这就是包书皮的手法啊!
顺路摸了几本书。

《烟》约翰·伯格
画多字少,当场翻完的小册子。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,不过单单是意识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种烟还是惊了一下。喜欢这种粗犷又有些稚拙的画作风格。

《我的身体早已落叶纷飞》海桑
随便一翻就蛮喜欢:/任黄昏空空如也的篮子/倒出它全部的星辰

《鲸豚记》金磊
是台湾摄影师的拍摄记录。我一直蛮喜欢鲸鱼的——喜欢虎鲸和大翅鲸。往前倒几年,集中性地看过科普刷过视频,自认对他们美貌的免疫力很高。但翻开后还是很失语……

不同的拍摄角度带来的不同的力度美感,水与光本身又是千变万化的如梦似幻,哪怕简简单单的海中游,也因为深邃完整的蓝色变得奇异起来。就好美啊好美啊。他们竟然是与我在同一个星球上的造物。
进书店后,我想,哎我死后要是混成图书馆幽灵多好啊,随心所欲地摸书,心情好了帮忙收拾两本;坐下来看这本,我觉得不行,还是得做海上的幽灵,不会打扰到对方,又能与鲸鱼同游。

在豆瓣能找到这本书,只有一条短评。短评作者是和我在同一家书店看的。笑。
后来柜台的小哥提醒我这是不可翻阅的书,所以短评作者也做了和我一样无意中失礼的事。大笑。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
©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